疲軟的信貸數據或許再度給地方政府蠢蠢欲動的投資熱情澆了一盆冷水。
6月4日,本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5月四大行新增貸款在2500億人民幣左右,大體占滿了2600億左右的額度。
盡管月末最后一天,工、建、中、農四家大型銀行信貸突擊投放量可能超過了500億人民幣,但仍然未能阻擋信貸投放疲軟的態勢。
此外,存款月初回落月末回流的趨勢依然未改。截至5月31日,四大行存款由此前一周1800億的負增長,一躍為新增1500億左右,最后一天四大行存款增長可能超過2000億元。
若按照四大行新增貸款2500億、市場份額35%左右計算,全銀行業5月新增貸款或在7200億左右。
“按目前態勢看,信貸低迷在今年可能成為常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項目嗷嗷待哺,但政策又不允許貸款,產業項目需求又不大。”一位大型銀行江蘇分行人士如是說。
不過,地方政府已經明顯感到房地產、基礎設施、工業等領域投資放緩對GDP增長帶來的潛在威脅,正如中南某省官員所言,“擴大有效投資已成為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接下來,地方政府“狠抓投資”的沖動之下,商業銀行將何以自處將有待觀察。
票據占三分之一
盡管近期種種跡象表明,發改委項目審批的速度在加快,但尚未從銀行信貸上得以體現。5月份四大行2500億新增貸款當中,票據貼現再次充當了沖刺主力,占比達到了三分之一。
“各家分行一到最后五天就靠貼現來沖規模,否則就是浪費額度。”某國有大行吉林分行人士透露,在票據貼現收益如此低的背景下,信貸需求不足迫使銀行不得已為之。
5月30日,中行行長李禮輝在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目前沒有接到國務院要求增加信貸投放的相關指令。他認為,今年國務院不大可能會發出這一指令,預計中行今年新增貸款投放相比去年會略有下降。
在李禮輝看來,今年銀行信貸投放不大可能重復2009年的路徑:2009年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保增長”;今年政府也會采取一定的財政及貨幣政策以“穩增長”,但重點是要注意增長的適度及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與此對應的,銀行也要管好自己的資產負債。
李禮輝的觀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前銀行業的兩難境地。5月份,隨著發改委項目審批進程加速,新一輪刺激計劃出爐呼聲再起,各家銀行不得不在現實困境與風險之間尋求平衡。
一方面,信貸有效需求不足之下,地方投資熱情再度高漲,部分銀行也有支持的動力;但另一方面,銀行也有難言之隱。
正如中金公司調研報告所言,4萬億刺激政策中,銀行的信貸資產快速中長期化,若再大力支持新上項目,信貸資產勢必進一步固化,這將增加銀行體系未來資產負債管理的難度,“特別是在負債方脫媒壓力較大的環境下,行業系統性風險加大。”
因此,中金公司認為,銀行對新一輪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是“有限度的”。
監管未顯放松跡象
與此同時,低調的監管機構并未改變一貫嚴格的監管態度。
按照銀監會2月份部署的大型銀行貸款五級分類自查,5月底,各大行相關自查報告已統一報送監管部門。自查報告包括貸款分類制度的合規性、分類的準確性和信貸業務的操作規范性。
“銀監會此舉針對不良貸款偏離度。”某股份制銀行信貸管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更大的問題可能出在小銀行身上。
進入5月份,銀監會對融資平臺等項目貸款并未松動,且近期下發風險警示函,要求各行排查高危行業貸款風險。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