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收緊,導致銀行貸款額度下降,企業向銀行融資變得越來越困難,為此,一些銀行開始“借道”國內信用證,間接向市場投放資金,松綁信貸壓力。
融資期最長達半年
據介紹,信用證業務,是指銀行依照申請企業(購貨方)的申請,向受益人(銷貨方)開出的有一定金額、在一定期限內憑信用證規定的單據支付款項的書面承諾。目前主要通過“國內信用證+買方代付”、“國內信用證+賣方議付”、“未來貨權開證+貨物質押+國內信用證”等形式開展業務。
昨日,記者在華夏銀行()召開的國內信用證推介會上了解到,國內信用證業務既不占用貸款規模,也不受限于存貸比,所占用的風險資產權重還相對較少,屬于表外業務。
華夏銀行國際業務部負責人徐生波介紹,“目前信貸規模已經非常緊張,票據融資的價格也很高,相比之下信用證的融資成本明顯要低。”開立信用證的銀行不占用貸款規模即可以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銀行也能從其中收取一定中間業務費用,融資期限可達180天。
“與傳統的貸款業務不同,信用證業務的風險要小很多。”華夏銀行相關負責人彭應國表示,辦理國內信用證,需要企業提供增值稅發票和運輸單,這兩樣證明只有企業實際交易后才會產生,因此大大降低了銀行風險。
銀行青睞表外業務
記者了解到,在貸款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多數銀行更愿意辦理信用證等表外業務。該行今年也將信用證等表外業務作為重點,截至目前,通過信用證方式在武漢已成功放款1.5億元。
據業內人士介紹,信用證只是銀行通過表外業務放貸的一個縮影,已經成為部分銀行今年著力拓展的業務。除此之外,其他表外業務還包括銀行承兌匯票和保函。
中信證券()的統計數據則顯示,目前整體表外資產存量占表內貸款30%左右。同時,一季度無論是商業銀行匯票簽發量、信托公司新發行產品規模,還是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均達到歷史同期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