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時隔3年,央行再祭加息利器。銀聯信認為,突然加息宣告步入加息周期,本次不對稱加息,一方面有利于商業銀行吸收存款,有利存款定期化、長期化,有利于平抑信貸增速,保持合理的流動性;另一方面,長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幅度相對較小,最大程度減少四萬億投資等中長期投資的借貸成本,保證了經濟的穩定增長。
正式進入加息周期
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10月20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市場嘩然。
銀聯信宏觀研究組認為,為了度過世界金融危機,我國基準利率自2008年12月23日以來,持續維持在歷史低位,有利刺激了經濟復蘇,然而,近幾個月CPI持續高企,利率倒掛出現,促使加息呼聲高漲,但是經濟體復蘇穩固與否成為加息的最大障礙。因為,加息是一個雙面刃,過早,危及經濟復蘇;過晚,經濟則易通脹。
就在加息的前一周,10月10日,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華盛頓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年會時表示,中國年內不加息。10月11日,央行宣布上調工行、中行、建行、農行、招行和民生銀行()6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期限為2個月。央行行長表態以及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讓許多人認為加息已經推遲到2011年初。
然而,10月15日-10月18日,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改變了這一局面,本次會議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收入分配改革等議題。10月19日,也就是十七屆五中全會閉幕的次日,央行突然宣布加息。
銀聯信分析師陳永明認為,央行此前對于加息還在猶豫,十七屆五中全會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以及對于保障民生等更多方面的強調則給加息這一工具的運用吃了一顆定心丸。所以,在十七屆五中全會閉幕次日,央行就迫不及待宣布進行加息,中國正式進入加息周期。
長期借款成本上升幅度小保證經濟穩定增長
銀聯信最新一期報告《中國經濟熱點報告第21期――10月政策頻出調控轉向啟動》認為,根據此次加息方案,存貸款利率實行了差別化的調整幅度,體現出鼓勵存款定期化、長期化的意圖。
存款基準利率方面,期限越長,利率上升幅度越大,例如,三個月年利率調整幅度為0.20%,五年期年利率調整度為0.60%,表明央行鼓勵貨幣資金定期化、長期化,以有利于回收流動性。
從貸款風險角度看,期限越長,風險越大,則利率應越高,然而從此次貸款利率調整幅度看,長期限貸款基準利率上調幅度少于短期限貸款基準利率上調幅度。六個月的貸款利率上調幅度為0.24%,一年期為0.25%,而其他期限貸款基準利率均為0.20%。
銀聯信分析師陳永明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相對減少了長期貸款的借貸成本,同時也有利于抑制投機、投機性的短期資金需求。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四萬億投資引發的貸款需求均為長期貸款,如果長期貸款利率上調幅度過高,勢必會對各個項目的繼續開展增加過多借貸成本,可能影響經濟復蘇。
加大短期借貸成本抑制投資型資金需求
央行此次利率調整采取了不對稱加息,在各期限中,存貸款期限越長,貸款利率調整幅度就越小于存款利率調整幅度。半年期的貸款基準利率高于存款基準利率調整幅度0.4個百分點,而五年期的貸款利率調整幅度反而小于同期限存款利率調整幅度0.4個百分點。
長短期限調整幅度的不同,銀聯信認為,主要是因為近期外匯儲備爆發性增長,央行被動投放貨幣,雖然年內通過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回收流動性,但流動性依然比較充裕,通脹壓力走高,數量性的工具調控效果欠佳,很有必要動用利率工具。同時,上調貸款利率將增加企業資金成本,不利經濟穩步恢復。中長期貸款上調幅度要小于中長期存款利率上調幅度,有利于減少中長期項目借貸資本,可防止、減少爛尾工程,而對短期存貸款來說,短期貸款利率上調幅度高于短期存款利率上調幅度,可在某種程度上加大短期貸款的借貸成本,抑制投機、投資型資金需求。記者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