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通過香港子公司進入自貿區
國泰君安醞釀通過香港子公司進入自貿區。
尚未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設分支機構的證券公司,有望于監管機構發布支持政策后進駐自貿區。
知情人士日前向早報記者透露,國泰君安證券醞釀通過其香港子公司國泰君安國際控股(簡稱“國泰君安國際”),在自貿區內開設子公司。
實際上,不僅是國泰君安有此計劃,有消息稱,海通證券、東方證券也對開駐自貿區持積極態度,期望能成為首家入區券商,占得先機。
上海自貿區已于今年9月29日掛牌。公開信息披露,已有11家銀行類金融機構獲得進區許可證、另有4家期貨公司和1家基金公司正在(或準備)設立區內子公司,目前尚未出現券商入駐自貿區消息。
爭做首家入區券商
據悉,國泰君安醞釀通過香港子公司進入自貿區,主要是因為香港子公司的境外身份和旗下擁有的境外資本運作平臺,更適合自貿區內境內外資本業務的開展。
國泰君安國際預計將會在自貿區內設立子公司。
“與已經設立或已提交申請的期貨公司、基金公司不同,券商更希望能在區內開立全業務的子公司,包括經紀、資產管理、投資銀行等。”一券商行業分析師說道,“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可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設立房地產信托基金,開展柜臺交易等。”
國泰君安國際成立于2010年3月,為香港上市公司。目前業務范圍涵蓋證券經紀、期貨經紀、企業融資、資產管理、研究分析、融資及外匯。值得關注的是,首家境內B股轉H股的上市公司――中集集團,便是國泰君安國際完成的項目,該項目在一定范圍內突破了資本項下可兌換的限制。
雖然首批自貿區金融企業中獨缺券商身影,但證券公司均在積極爭取能成為首家進駐自貿區的券商。“只待券商的具體措施進行細化。”
證監會9月29日發布的“資本市場支持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若干政策措施”也指出,支持自貿區內符合一定條件的單位和個人按照規定雙向投資于境內外證券期貨市場。區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按照規定進入上海地區的證券和期貨交易所進行投資和交易;在區內就業并符合條件的境外個人可按規定在區內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開立非居民個人境內投資專戶,開展境內證券期貨投資;允許符合條件的區內金融機構和企業按照規定開展境外證券期貨投資;在區內就業并符合條件的個人可按規定開展境外證券期貨投資。
證監會還表示,區內企業的境外母公司可按規定在境內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根據市場需要,探索在區內開展國際金融資產交易等。支持區內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開展面向境內客戶的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柜臺交易。
“一旦這些措施落地,無疑對券商的業務拓展意義重大。券商的業務范圍將可能擴展到國際市場。”一券商行業分析師說道,“沒有進駐自貿區,就等于白白丟失了這塊含金量很大的業務。”
“自貿區年內將出臺70余項政策細則”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自貿區內的金融機構多樣化,上證所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昨日在參加上海綜合保稅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和國泰君安證券舉辦的“走進自貿區”研討會時表示,自貿區及離岸金融市場運作成功的基礎,就是“迅速地將‘說’變為‘做’,力避概念化、空洞化。”
胡汝銀進一步指出,要確保自貿區和離岸金融“超市”不是一座“有行無市”、“業務冷清”、“只吆喝不賺錢”的“空城”,也不是一個體量極小、無法展開試驗的“火柴盒子”,“而是一片產品豐富、萬商云集、通達四海、琳瑯滿目、物美價廉、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充滿活力的改革開放熱土。”
上海金融辦副主任吳俊昨日在同一會上表示,自貿區金融改革重心在于為國際貿易便利化提供金融服務。改革措施制定將緊扣這一主題。金融制度的突破也將以實體經濟需求為基礎。金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將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政策預期應有一個發展的態度。
上海綜合保稅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炯則進一步指出,上海推進自貿區建設日程表為,9月底前發布近20項政策細則;今年年底前,完成試點任務的配套措施的細化完善工作,各項試點任務全面鋪開,70余項政策細則出臺;明年3月底前,完成試驗區條例立法工作,形成基本法律體系和制度保障。
錄入編輯:李琪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